儿童精神科为什么会爆满?没人比这位清华心理系主任分析得更透彻

高德注册
你的位置:高德注册 > 关于高德 > 儿童精神科为什么会爆满?没人比这位清华心理系主任分析得更透彻
儿童精神科为什么会爆满?没人比这位清华心理系主任分析得更透彻
发布日期:2024-10-14 08:16    点击次数:148

橘子:花友们,国庆小长假快乐!出行的朋友们都顺利抵达达旅行目的地了么?祝大家旅途愉快,玩得开心呀~~

假期时间,我们将和大家一起重温几篇常读常新的经典好文,值得一读再读。

开始之前,先看看最近几条热搜。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火了,排队都排不上。

上海儿童医学中学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已经约满

与此同时,北京儿童医院也推出了“拒绝上学门诊”,同样供不应求。。

北京儿童医院的“拒绝上学门诊“,也是供不应求

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此类门诊确实帮助了有学习困难的孩子和家长,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大家对孩子成绩的深切焦虑。早在去年,三联周刊的一篇文章《开学一个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就引起了广泛讨论。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容易焦虑、抑郁?今天,决定和大家重温一篇关于教育和心理的专家级分享,分析得很透彻明白。在这个焦虑的时代里,可以说是“稀缺资源”,值得且看且珍惜。以下是原文 ...

这是我们和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做的一手访谈。

彭凯平这个名字,大家不陌生吧?他是国内心理学大拿、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系终生教授,清华大学心理系创办人。

彭凯平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2008年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联合主席。

前几年,我们和大家分享了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积极心理学派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 Martin E.P. Seligman 的文章:孩子为什么会悲观、抑郁,没人比这位心理学顶级专家说得更明白…

塞利格曼和他写的书《养出乐观的孩子》

而彭凯平则是把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认为,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特别需要“积极心理学”。

他说,“我旗帜鲜明地宣传心灵鸡汤”!

他尤其认为,这个社会最容易让人引起焦虑的地方,教育是其中之一。因此,他进一步提出“积极教育”这个概念,开始把积极的力量,带到教育、家庭中来。

在中信出版社的安排下,我们与彭凯平的进行了一次访谈。机会难得,与心理学大拿对话,我们把花友们双减后最关心的教育和儿童心理的问题一起抛给了他。

彭老师的回答,非常坦率、也很详实;看完,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

01

现在竞争压力太大了,

担心孩子会被淘汰!怎么办?

彭凯平:我觉得,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两个很重要的回答。

第一个回答,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家长自己要再想一想: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活出更加美好的生活?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

过去的中国是求温饱、求工作、求生存,现在其实我们基本上解决了这些温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让自己活出积极的、有价值的生命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家长们的观念要改一改。

当然,现在说这些话,可能暂时对家长们没有作用、没有意义,因为大家都还没看见这些变化。但我觉得还是有三个方面的事情,是家长可以去做的:

真正去了解孩子的特长、天赋、优势到底是什么。

很多家长其实没有真正关心孩子,而是只关心学校的标准是什么。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我们孩子的优势和特长更重要。

如果我们的孩子,他并不是一个考博士的材料,但你却希望他考博士,仅仅只是因为导师、学校……大家都说好,那你其实就是对不起孩子,而且会伤害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他的特长是做技术工作,那么这个工作本身就有意义和价值。

所以我经常讲,一定要让孩子做擅长的事情,不要担心他会被淘汰。因为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做出来的话,他会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做出与众不同的业绩的。

不要相信市面上的那些说法,比如哪些专业有前途、哪些专业会赚钱、哪些专业找不到工作……一定要让孩子做他自己最擅长的专业。这个专业即使开始看起来很艰辛,或者是社会地位不高,但是如果他有天赋的话,他最后一定会出类拔萃,做得好。

人生从来都不是由高考决定,也不是由起跑线决定,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我们很多人被这些错误的说法欺骗了,以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你会发现,如果你起跑很早,却没有足够积极的心态,孩子活得不开心、不幸福,那最后,他一定是走不下去的。所以一定要从长计议,而不是按短暂的、即时的、现在的目标来判断。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建议,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特长和优势,鼓励孩子做擅长的事情,这是很重要的。每个孩子都会有擅长的事情,如果你还没有发现,那说明你还和孩子交流不够、陪伴不够、分析不够、了解沟通不够。

肖邦大赛冠军刘晓禹,他8岁才开始学琴,而且是电子琴。他的学琴之路没有那么多血泪故事,更多是兴趣、天赋与坚持。他说”感谢小时候没有过度消费自己的兴趣,自己一路走来一直是非常舒服的状态。得益于无压力的学琴环境,自己才能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要时时刻刻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陪伴孩子。

这个“陪伴”,就是给他足够的支持、足够的欣赏、足够的激励,要让孩子从他自己做得好的、做的成功的事情中得到一种积极的反馈,愉悦的心情。

因为人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得最好的原因就是内在驱动力,也就是他自己想做这个事情。

而内在驱动力怎么产生呢?

人一般在做自己觉得好的事情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出奖励激素“多巴胺”,而这个奖励激素能够激发他自觉自愿地做自己的事情。

所以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当孩子在得意的时候,在庆祝自己成功的时候,在欣赏自己快乐的时候,一定要允许他分泌多巴胺。

多巴胺(Dopamine) 由脑内分泌,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多巴胺也是大脑的"奖赏中心",又称多巴胺系统.  

很多父母亲见不得孩子休息、停顿、得意或是庆祝。每次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很开心的时候,家长过来立马问:还有什么新作业,下一个作业是什么?

其实,管理职工也是一样的,我们很多的管理人员见不得自己的部下享受成功的愉悦,老是急着催他们做下一件事情。

最后这个人就一辈子被催促、逼赶,丧失了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缺乏内在驱动力的人,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科学结论。

我们还要培养孩子接受挫折的心态。

因为人最重要的是那种耐磨、耐抗、耐挫折的能力,很多人即使做得很成功,但一受打击立马崩溃,所有的成功都成为泡影。所以这种耐磨、耐抗、耐挫折的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很多的文化国家会提倡孩子参加竞技体育比赛,他们不是为了奖牌,而是为了磨练孩子的心态。因为比赛有赢有输,我们不可能总是赢,有的时候还要学会输。

“输”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心理的保护机制,将来在人生中间,遇到挫折、打击、失落的时候能够熬得过来、挺得过去,而且挫折之后还能不断成长。

不少坚持孩子参加体育比赛和锻炼的花友,都提到了运动可以锻炼孩子的心态、毅力,是很好的挫折教育 ➡️ 20个家庭的真实记录:坚持运动给我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第二个回答就是,中国的教育其实也在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和改革。

从这次双减政策开始,我们对中国的教育政策、教育评价标准、教育筛选和教育目的,要有一个深刻的批判,而且这个批判已经开始了。

家长们的焦虑,其实中国政府和中国教育部门都意识到了,而且是一定要解决的。因为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应该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对我们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有负面影响的。

国家政策和大的格局方面的一些变化,已经悄然开始,可能家长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大家还是在受到那些资本市场,还是受到一些培训机构以及学校的影响。

曾经热门的学科培训,现在已不见踪影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教育政策的变革正在出现。

大家都知道,将来我们中国的职业教育不是给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同学准备的,而是给那些走另外一条赛道,也就是技术职业学校的同学准备的。

这个教育体系将来跟大学的教育体系是平行的,有博士、硕士,也有本科,他不是在大学本科之下的,而是与大学本科平行的。

这样的话,我们那些能够做科学研究的人就去大学,那些做技术工作的人再去职业教育,这个可能会有一个很大的战略性的变化。

华为与地区职业学校合作打造“大学校园+科研机构+产业园区”融合发展共同体

最后,我其实特别能够理解家长,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父亲。中国社会的竞争确实是比较厉害的,但是也有培训机构、学校的政绩工程思维的影响在里面。其实没有那么惨烈,因为毕竟,我们中国有很多的行业都可以出人才。

02

社会变化太快了,有太多不确定,

对孩子的未来很迷茫!怎么办?

彭凯平:因为我们确实正在经历一次比较深刻的社会变化,包括教育理念还有评价标准的变化,这个变化确实让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们都有对未来很多不确定的认识。

我个人觉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心理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最后决定一个人这一辈子能够做得多好、多成功的,不是大学的专业,而是自己的为人处事的行为和心态。

有很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证据已经表明这一点:在刚毕业的时候,一个人能赚多少钱,是由所学的大学专业以及毕业的学校决定。

但是过了十几年,一个人能赚多少钱,已经跟所上的大学和所学的专业完全没有关系了。真正和收入、财富有关系的,是看这个人有没有具备积极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愿意学习、愿意交流、愿意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个人不成功、不发财都是不太可能的。

以往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所做的研究就证明:读名校的孩子并不一定比读普通学校的孩子未来更好,但长期坚持读书与学习,确实可以给未来带来更多的收益。

所以还是那句话,生命不是短跑,生命其实是马拉松,而这个马拉松一定是那些有坚强耐力的人才能跑得最远、跑得最好,而不是那些起跑很快却半路“夭折”的人。

像这样的悲剧其实也挺多的,所以我也希望我们的家长向远看、向前看,向将来看齐。

此外,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或行业才能活得更好呢?我觉得,一定是那些简单的机器和低成本的劳动所替代不了的一些行业和职业。

我自己曾经提出来,至少有9个方面的工作,可能是将来需要的:

第一,就是需要审美能力的一些工作,就是能创造美、体现美、实现美的工作。

第二,是那些需要讲故事能力的工作,包括当老师、当宣传工作者等等。

第三,需要处理人际关系、调整资源的工作,这些工作需要把不同的事情整合起来、综合起来,这种工作是永远需要人来做的。

第四,需要利用人类情感的工作,包括陪护、陪伴、咨询这些事情肯定需要人来做的。

第五,需要用到人类的创作、写作能力的工作,包括记者、媒体等等,这都需要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这些工作也是机器取代不了的。

此外,一些简单的,但是我们认为能赚钱的工作,比如说做工程师,其实迟早会被机器取代。因为再优秀的工程师可能都斗不过机器,而这恰恰是我们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去学的所谓赚钱的专业。还有金融工作,其实迟早也会被取代,但是现在也是我们很多人认为赚钱的行业。

可以自主学习的机械臂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那些被我们轻视的,需要心智、表达、情绪加工能力的工作,反而在将来可能是特别重要的。

总结下来,我可以这么说,孩子们应该多学一些软技能,而不是那些硬的技能。

硬的技能,其实会让你成为打工的人,而这种工作很可能被机器期待,而学到的那些软技能,在未来从事相应工作时,是不容易被取代的。

我说的这句话,可能暂时很多父母亲不相信也理解不了。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衣食温饱不再是最重要的生活挑战的时候,大家就会发现,活出美好生活体验的那些事儿,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03

感觉现在的孩子似乎是更容易焦虑、抑郁,

为什么会这样?

彭凯平:有时代的原因,也有教育的原因。

首先,说说时代的原因:

以前,我们一心一意的就是为了活下来、活得好,生存下来,所以有一个吃饭的本领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只要我们找到了,我们就活得很开心。

现在衣食温饱不是问题的时候,那么生活的质量就成了问题。而这个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是很主观的,而不是由客观来决定的。

比如说你赚多少钱,它不是由你实际的收入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比较相对的收入来决定的。假如你在一群富人中间,就会觉得自己很没有钱,但假如你在一群穷人中间,又会觉得自己很有钱,所以这种“比较”是我们很多人活得不开心的原因。

刚才谈到的竞争其实也是“比较”的一种体现,所以说我们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竞争,才产生了种种压力、挫折、打击。

最近“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一词也越来越流行。在同辈压力之下,一个人常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行为或价值观,以顺从群体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样的压力和竞争,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孩子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很开心,但父母却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考了100分,你怎么才考98分,就会责备孩子。

但其实,98分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比那100分对孩子来讲,更有意义。因为分数的变化是随机的、偶然的,它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学习能力。根据分数来评价学生、筛选学生,我从来都是不认同的。

所以国家现在不允许宣传状元,因为状元其实就是一个很偶然的现象。没有任何状元,他一定是、永远是最优秀的学生,不是的,从来都不是。

比如,在我们的很多大学,尤其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里,我们都知道里面状元很多,而这些状元的悲剧就是,他也许永远都不会再成为第一名,这是一个统计学的规律,而我们社会有点赋予分数过多的价值和意义了。

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社交媒体的影响。

我们以前,往往最多跟自己周围的人比,现在我们可以跟全中国、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比,越比就越觉得越差、越没有意思。

而且社交媒体使得我们人与人之间原本亲切的互助、支持关系都没有了。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网上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所以我们接受的信息、互动的人群,其实跟我们都没有切实的关系,这个也是特别大的影响。

纪录片《智能陷阱》中,就讲述了社交媒体对于人焦虑的放大作用。人都需要社交认可,但我们真的需要被数以万计的陌生人审视和比较吗?

第三个,就是因为这种大规模网络媒体的特性,我们老是担心自己没有得到什么或者丢掉了什么。

比如说有一种心理疾病,就是总担心自己失去什么机会,因为看见别人有这个机会,觉得自己没有,然后就在那着急。

甚至有些社交媒体会公开讲“你的同伴正在抛弃你,你都不知道!”这样的说法,加重了社会焦虑。这种大规模的情绪渲染,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影响,孩子们首当其冲受到了这种干扰和影响。

所以我个人感觉,我们的丧文化、消极文化、以及我们关于竞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丛林思想的宣传,都对孩子们身心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也是我为什么回国提倡积极心理学的原因。我想让大家意识到,善良是一种竞争力,长期主义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和策略,自主的、内在的动机才是我们长期发展的特别重要的原因,而不是短期的成功。

04

您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在您与这些“学霸”学生的接触过程当中,有没有发现他们出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心理状态趋势,或者一些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

彭凯平:我们的孩子应该算是比较优秀的,能够考上北大清华,肯定不光是学习能力强,肯定还是综合素质也比较高。

他们往往有较好的自我痊愈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因为人的智商、情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会比一般的学生要好一些。

但即使这样优秀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之后,其实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我觉得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他们对未来的目标可能失去了清晰的认识。

因为在中学阶段,甚至可以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是以考上北大清华为目标,但完成这个目标之后还能干什么呢?所以,找寻人生的意义感、目标感就成为他们面临的很大问题。

北京大学的徐凯文教授把这种情况叫做“空心病”,我个人觉得可能有点过,但是肯定是有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性的。

“我以为考上了北大清华,我的人生就会带来极度的幸福,结果来了以后发现不过如此”。身处一个新的起点和新的平台,人生目标的模糊和迷茫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心理问题,就是不知道以后自己该干什么。

空心病,是指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个问题,就是自我评价的迷失。

因为在中学,他们一定是学霸,一定是大家瞩目的对象,甚至可以说是大家爱慕的对象,但是到了清华就变成一个普通的学生。有很多比你更优秀的人,甚至别人也不会把你太当回事,因为大家都是优秀的学生。

不要小看这种自我评价的失落感,在心理学上,我们叫做自我价值感,或者叫做自尊心,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认可和尊重。

人的自尊心其实是很重要的,那些能够有强大的自我认可的人,一般来讲会更积极、更快乐。而那些比较低自尊心的人,有时为了保护自己的脆弱的自尊心,会做一些损害自己的事情。

比如,有些优秀的学生,自认为非常聪明,以前在中学不用复习就能考好,到了大学之后发现不复习真的考不好。为了保护自己的脆弱的自尊心,他就不复习了,然后就得病住院了。这样,他就觉得自己没考好是因为生病了,这种行为叫做自我伤害、自我设计。

比如,有很多的钢琴选手,平时弹得特别好,但重大比赛会失常,而且往往还会伴随一些生理上的原因,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给自己找一个理由。

所以我经常讲,我们人的这种积极的自我认可特别重要,而那些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经历的一个变化,就是积极自我的一种失落。

很多孩子都对大学寄托了巨大的期待,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个,孩子在大学校园里,要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寻找社会支持会比较难。

因为在家里,在自己学校,在自己的故乡,孩子们的社会网络、社会支持是清晰可见的。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就在自己的亲朋好友的爱、鼓励、欣赏下,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但到了大学以后,真的就是一个个的个体,如果你的社交能力不强,你的同学关系不好,你会觉得很孤独。你会觉得所有事情都得完全靠自己,没人管我,也没有人支持我、欣赏我。所以说这种社会网络的一种巨变,也是孩子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地方。

所以孤独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等其实都可能在从中学到大学的变化过程中间产生,这个阶段的心理问题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

05

像您说的,社会在发展、进步,吃饱穿暖已经不是问题了。所以学习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生存的技能,更是帮孩子们拥有获得人生幸福的能力,但是为什么感觉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方面,都让目标越来越远了?

彭凯平:我觉得很大程度上,这跟我们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情怀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因为很多的教育工作者他也是人,他有功利主义的思想。能成为名校的校长、能培养很多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这样一种业绩的考核对我们教育的伤害是非常之大的。

我们热衷于评估,我们热衷于排名,我们热衷于各种百分比,其实这都是人为地加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孩子们焦虑紧张的心态。

所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是反对这种排名的。中国古人就知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就是,所有的排名其实都是错误的,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觉得有意义,它也是偶然的、表面的现象。

培养孩子继续学习的精神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比培养孩子能够在你的逼迫之下考上好成绩更重要。

那为什么现在,考上好成绩变得看似很重要?因为高考这类考试,它是根据分数来进行选拔的,除了保证有一定的公平性之外,没有任何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中日韩三国的孩子,在中考、高考的努力投入可以说不相上下。韩国一度禁止补课,但为了应对选拔性考试,禁令已经名存实亡,韩国高中生的补课率早就超过了50%。

教育因为这种功利的、社会性的需要,剥夺了它人文的需要。而这个人文的需要,也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培养一个健全的、健康的、成熟的,能够终身学习,能够自主追求幸福的那些孩子。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无私的,应该是以孩子为根本的,是为了孩子的福祉为最终目标的,而不以那些社会评价、政府评价、他人评价为本,改变评价意识真的是太重要了。

企业KPI业绩考核逼死了多少人,但是我们还在以目标为追求、为管理的手段,这就是西方工具理性对我们的伤害和影响。我个人感觉还是要回归我们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善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06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它对咱们中国家庭有什么样的意义?

彭凯平:积极心理学其实很简单,它就是提倡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人的积极心理的力量,然后把这个力量利用起来,让我们达到普遍的幸福感,过上美好的生活,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这个定义有三个很重要的要素:

第一个要素,它一定是科学的。

每个人都会说一些心灵鸡汤,说一些激励人心的话,但是有没有科学依据是非常重要的,而积极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科学的基础之上的,一定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来进行研究实践的。

很多时候,如果你没有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的话,你试了一下发现效果不好你就会放弃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建议大家去看一些小技巧和小方法,那些都不会跟你讲道理,但人其实是需要有道理的。

人不光要知道怎么做,人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明白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做得就比较顺,比较正确,而且比较持久,这是我们行动产生效果的很重要的要素。

第二个要素,它一定是积极的。

我们的人类心理学可以讲一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比如心理抑郁、焦虑、自杀……但是这些事情它并不能够让人产生好转,我们讲这样的心理学已经讲了一两百年了,却并没有解决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说明我们的思路可能错了,这就是心理学家的一个反思。

我们需要用一些积极的力量来转移、替代、升华消极的力量,这是很重要的。

比如,“情绪调节”,这个在家庭教育中也很重要。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技巧和知识,能很快让我们改变我们的身心状况,学会如何控制负面情绪持续的强度。

第三个要素,它是行动的。

很多人的问题在于,学了这个知识就停留在知识上,不把它做出来,那就一点意义都没有。知道很重要,但做出来更重要,知行合一,你才能够真正改变不好的情景。

很多时候人处理不好自己的问题,不是因为这个问题特别严重,而是因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所以,人从来都不是被过去决定的,人其实被未来决定的。

所以(把不顺都归因于)“原生家庭”为什么是错的?因为人从来不是被原生家庭决定的,是你自己认不认为你能够走出来,只要你相信未来可以改,未来可以做得更好,你原生家庭的影响就会消失,就不会被控制。

所以我经常讲,有心理问题的人,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失去了信心,是绝望,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你要是这么想,你就做不到,你要是去做,你就能够逐渐做到。



上一篇:朱珠西装泳池大片 阳光也偏爱美女
下一篇:糖尿病表现之一是体重下降,为什么又让糖尿病人减肥减体重?

Powered by 高德注册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